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进行近一周时间,持续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中国处方”……等两会热词,近几天也在朋友圈刷屏。今日医疗界的代表委员们,围绕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等话题,又提出了哪些议题?
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肥胖率已达到16.4%,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总人口的20%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唐岳对此表示,建议从宏观战略、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等三个层面,加强我国肥胖诊治能力体系化建设。
唐岳建议将肥胖作为独立的疾病,开展肥胖防治专项行动。将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列入后续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同时,设立健康中国肥胖防治委员会,统筹部署全国肥胖防治专项行动。
唐岳强调,为保障相关措施的实际落地,我国也亟须制定相关保障措施,支撑肥胖诊疗体系的建设与落地。包括:加强肥胖诊治能力建设相关资金投入和资源保障;加强肥胖诊治相关教育,完善肥胖诊治人员培养体系;建设与肥胖诊治配套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肥胖相关商业健康保险顶层设计与发展;以及加强患者对肥胖的认知,提升肥胖科普与就医信息权威性和普及度等。
热点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大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提升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提案上两会。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商贸合作,尤其是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器械不仅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还能提高全球医疗保健水平和应对全球卫生挑战。继国产创新药物出海大获成功后,国产器械出口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23年,中国医械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率9.34%,其中出口额平均增长率8.21%。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我国对于医疗器械的供应依然集中在体外诊断等一系列中低端诊疗器械上,低耗材医疗器械产品出口比例也远远高于高耗材医疗器械产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建议,大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提升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
医疗器械出口相关政策需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尤其是认证体系,需与国际接轨。加大重要海外市场的培训力度,让海外用户熟悉并依赖我国的医疗器械。相关学/协会应与海外市场建立合作,同时构建完善的引导流程,帮助中小企业器械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推动国产器械的技术创新,提升高端市场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出海。
热点三:民建中央: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精准宣传推广中医药“中国处方”。
近日,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采取“小切口、大外交”策略,聚焦全球健康议题,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精准宣传推广中医药“中国处方”。
提案提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原创优势,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但推进实施中仍面临缺乏国际公认的质量认证体系、药品注册难度大、科技交流互信共识不高、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合作渠道窄等问题。
为此,提案建议,一是以思维创新的外交理念,形成合作共赢机制。二是以四方一体的平台模式,优化国际贸易服务体系。三是以科技成果的互享思维,促进科研交流与人才培育。四是以多元化的融合模式,打造国际文教康养特色项目。
热点四:杨硕代表:让基层中医药服务“强起来”,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再度传出令中医药人振奋的声音,“中医药振兴”也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稳定性,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遵循。”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家居设计工作室,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杨硕发现,自己所关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层面更加有抓手了,“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的肯定,更是对文化自信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落实。中医药文化发展只有真正落实到服务群众,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上,才能更加彰显中医药文化价值。”
杨硕撰写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等7个建议,“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进行中医药文化和诊疗技术推广。”杨硕认为,这样能有效减轻国家医保压力,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引导人民群众将大病预防在小病,将小病预防在未病。“基层群众愿不愿意在‘家门口’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关键在于县域医共体医院有没有硬实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取得扎实成效,希望关于县域医共体的建议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得到更多关注,让优质医疗‘沉下去’,让群众幸福感‘升上来’。”
热点五:医药企业如何“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丹这样说
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迈向海外市场,呈现出全球化布局的趋势,跨境合作持续释放活力。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丹表示,此前,我国医药企业出海面临各国药品的注册监管政策各不相同、药品出口或海外设厂面临政府药品贸易监管及海外投资等多重问题。
由此,李丹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建议对国内建立合理创新药价格机制或支付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其次,对国外应强化我国监管体系向国际监管标准转化,尽早成为审批参考国家,打通国际贸易壁垒。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培训以及联合开发等方式,加快培养掌握国际前沿生物医药技术的科研人才,熟悉国外药品专利、国际注册监管规则、销售国际法和药物技术转移等相关政策法规的技术人才,以及外贸、专业英语人才等,为企业出海布局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之路,重点在百姓方便就诊、有序转诊。然而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步履维艰,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说家居设计工作室。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路径的建议》。“当前的资源分配机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三级医院存在投入体量差异巨大,在软硬件、队伍、运营等方面,基层机构明显无法与三级医院竞争,市场前景堪忧。”他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调整发展目标,打破与三甲医院在同一赛道的恶性竞争环境。
张伟滨在提案中给出三方面对策:一是强化慢病管理抓手,以主动医防融合服务夯实居民信任。二是走差异化路线,将中医、康复理疗等手段变成社区的拿手、看家本领。三是构建数字化健康路径闭环,不断巩固居民就医黏性。
(本文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本网、中国网、21世纪经济报道、医师报、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华夏时报家居设计工作室、澎湃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