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在驻秦央企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船机中心,有这样一位深耕船舶修造领域近二十载的 “航海筑梦人”—— 林木琳。1986 年出生的他,2004 年从中专校园踏入施工现场,从手握焊枪的普通工人起步,白天扎进船舱学技术、测数据,夜晚埋首图纸堆研规范、画设计。二十年间,他带着中国船级社焊工资格证书的起点,一路攻克印尼桩锤绞车故障、科特迪瓦运河回淤争议等世界级难题,主导建造 19 艘船舶、改建上百艘次,用焊花点亮匠心,以图纸丈量梦想,从工人蜕变为内聘副总工,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
2004年,刚刚中专毕业的林木琳来到船机中心担任一名现场工人,那时,他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白天在现场学习施工生产技术,晚上躲在宿舍里看书,当年他就考取了修造船板块第一本中国船级社焊工资格证书。所有的领导同事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随后二十载,他一直深耕船舶修理改造、船舶维护保养、船舶设备选型购置、船舶建造等业务,从一名普通的现场工人逐步成长为公司船舶修造的技术骨干。而他的成长历程也成为了公司“实现自主建造船舶梦想,开创了修造船独立板块”的一个动人缩影。他先后参与建造了100吨级渔政执法船、世界最大供料锁固船“一航津供1”等19艘船舶,修理改建改造工程船舶上百艘次,并独立负责了印尼和科特迪瓦海外施工船组的组织修理任务。
走过一路,收获一路,满满的硕果,是努力的见证。林木琳因工作表现出色,获评船机中心平安卫士,多年蝉联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优秀员工,他担任工程部长期间,工程部获评一航局2019年度“先进班组”。
作为公司船舶修造创新工作室的主要成员,林木琳在邰杰和尤建军两位技术船舶修造专家的带领下,不断突破极限精度,大胆研发技术专利,为公司造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糙到精的精美蜕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技术难关,他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总能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案。2019年,林木琳独立负责印尼爪哇项目部打桩19船组的生产、技术家居设计工作室、安全管理工作。面对缺人、缺时间、缺设备、船舶自身条件差等多重困难,他反复论证数据,优化施工方案,重排生产计划,研发了可移动桩锤绞车刹车毂抛光装置,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家居设计工作室,解决了“桩锤绞车刹车溜车”“桩架顶部53m高维修吊篮更换”“65m高重型滑轮组安装”等难题,不仅缩短了施工工期,还节约了外部修理费用几十万元。
面对突发变故,他冷静沉着,忠于操守,是单位临危受命的最好人选。2020年初,他被借调到科特迪瓦防波堤项目部,负责项目部多艘船舶的上下坞工程和坞修施工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工作。因休假人员不能及时返岗,他就主动肩负起运河口门开挖船舶施工工作。两项工作同时开展,虽然劳心费力,但是他却做得游刃有余,白天他在现场负责船舶修理生产安全,船组施工、航道施工和测量协调,晚上向业主单位上报开挖量日报和统计。其间,他注意到,运河口门受航道通行影响,只能分东西向单侧开挖,分阶段进行多波束测量。考虑潜在风险,他组织了3次多波束测量结果对比,发现了运河口流速大、回淤快的问题,工程量将大幅增加,于是与业主单位据理力争,捍卫了公司的利益。
面对严峻挑战,他勇挑重担,考量全面,经常演绎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2021年,他负责“鸿基海工17”和“中国渔政13107”船舶建造。与工程船舶不同,交通船和渔政船的船型属公司首例建造的船型,从图纸设计、建造工序、舾装设备选型到内部装修都需要大量的调整,他一头扎进了图纸堆里,重新学习建造规范、现场施工平面图设计、分段划分、编制可行性船舶建造方案。与技术团队共同完成两艘船舶的建造任务。为后续交通船和渔政船的建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年,他同时负责“交工63”船舶主机增容改造的船体工作,棘手的是改造只有退审图纸,他主动肩负起施工图设计,结果发现改造送审图纸与实际并不相符。为了避免材料浪费和返工现象,他白天进行现场测绘,晚上进行制图分解下料零件,将主机基座、机舱通风系统、艉升高甲板和拖缆设备局部加强结构等零件利用编程套料,采用数控等离子下料,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装精度。此外,他发现在施工中,机舱动火作业多,烟尘大,他量身优化设计,在主机开孔位置制作支架,利用电动葫芦对主机开孔板进行升降,便于烟尘排出,提高机舱施工照明和环境,节省吊车使用成本几万余元。
2023年,他负责了2艘100吨级渔政执法船、3艘北海救趸船等船体制作合拢、舾装工程、涂装工程、内装工程和下水工程。同时身兼数职,负责船体生产、技术、质量等工作。他还编制了5艘新建船舶的现场施工平面图设计和可行性船舶建造方案。船舶建造过程中,他以“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船舶”为导向,精密组织施工,精细管理队伍,恪于职守、务实创新,圆满完成了船东制定的各个工程节点,4艘新建船舶全部顺利下水。此外,他还组织对渔政船进行技术分析和研判,在未制作下水托架和借助起重船助浮情况下,实现船舶顺利下水,降低了船舶下水成本,为将来类似船舶下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木欲成舟皆睿智,琳琅彩舫走丹心。这些年来,对于每一艘建造的船舶,林木琳都把她看成自己最心疼的孩子,涉及分段起重吊装作业,船舶下水作业,密闭舱室涂装动火作业等高风险问题,他都紧盯现场,寸步不离。在指挥船舶下水的同时,更是和现场工人一起拖拽气囊角度、调整气压平衡,保证船舶平稳下水。再加上常年的钻船舱测数据、伏案画设计图,早已患上严重的腰肌劳损,工作中磕磕碰碰时有发生,于是他就常常伴随着新船下水伤痕累累。
2023年10月底,林木琳带领造船技术团队,经过连续3天的鏖战,实现了3艘北海救助趸船顺利下水,创造了公司连续下船的最快纪录。
当刚刚建好的北海救助趸船爬上气囊滑入水中,林木琳又一次穿上水裤,右手扶着受伤的后腰,拖着已经崴伤的右脚,走到没胸深的海水中,亲自查看船舶上下气囊的状态家居设计工作室,当他举起左手指挥吊车抽拉气囊的时候,他那之前因为施工受伤的小拇指在阳光的映照下,还有些弯曲,并没有完全长好。看着他这奇怪的姿势,大家都很心疼,可是面对同事的追问,他嘴上只是淡淡地说着没事没事,满眼里都是他那个耗尽心血、准备起航而去、战风斗浪的“孩子”。
那一刻在他心里,他的“孩子”应该是最美的吧,而在我们的眼里,他就是最美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