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增加了中国企业出口美国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不仅让中国出口企业陷入困境,也加剧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对等关税”对出口企业究竟带来哪些影响?各个行业有何对策?
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就挥舞起“关税大棒”,对华加征关税累计攀升至20%,特别是对跨境电商有举足轻重影响的“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也面临终结。
面对关税危机的当头一棒,作为行业中的主心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又将如何面对?如何发挥平台作用赋能行业“跨过”危机?
“公司紧急应对,已成立跨部门项目组,持续跟进政策与市场动向、联动前后端制定对策。”作为主打外贸跨境模式而迅速成长成为市值数百亿的企业,安克创新针对关税及政策调整所作出的回应,反映出了不少跨境企业面临“关税危机”不确定之下的忧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中美双方短期内恐怕很难通过谈判做出新的安排,这次的关税战可能会持续3—5个月。而面对可能较长一段时间围绕关税问题不确定性的“纷扰”之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首要任务应该是让跨境商家们能够保持“稳”字当头。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今年4月初,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宣布,平台将推出惠商计划——“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其中拼多多特别强调,“千亿扶持”计划将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拼多多指出,国际关税形势日趋复杂,关税变动带给中国出海供应链的冲击巨大,中小商家在订单与利润的拉扯中举步维艰。而“千亿扶持”将针对性帮助跨境商家稳定生产,降本增效,应对出海风险。
如果说拼多多面向商家推出“千亿扶持”是其“百亿补贴”的延续的话,另一家跨境电商巨头SHEIN同样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扶持商家,则是印证了站在平台角度,“安抚”好平台商家,让商家们的生意能“稳住”,才是当下平台的首要任务。
就在今年初,SHEIN就宣布推出“爆单计划”,旨在加速国内跨境商家全球销售,提高销售业绩。据介绍,该计划提供百亿级流量支持,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趋势分析,引导卖家针对市场需求开发优质商品。同时,平台将结合各种节日主题及促销活动,为卖家提供从选品到销售的全链路支持。SHEIN平台负责人就指出,“真正的商家赋能不只是提供流量,而是让卖家建立跨境经营能力,精确把握消费者需求。”SHEIN方面表示,参与计划的卖家将享用站内外流量与资源提升其品牌曝光,快速孵化出“跨境明星”品牌。
值得留意的是,此前在谈到“跨境包裹免税政策”调整等问题时,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就认为,小包裹优惠待遇取消后,跨境电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并没有消失,所以跨境电商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支持新型业态发展,我们出台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了具体措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国内的跨境电商平台“玩家”中,既有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电商“老手”,也有拼多多和SHEIN这样的行业“新军”,在面对“关税危机”的冲击时,不同电商也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来应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挑战。
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此前就表示,外部环境加速变化,一些与业务相关的宏观政策也可能出现变动。“这些外部变化的叠加,不可避免地会为我们的全球化业务带来一些挑战。”平台也在推进转型中。Temu去年就推出了半托管模式,吸引有海外履约能力的商家入驻。商家可提前将货物批量运至海外仓,避免单个包裹的高额关税。
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则推出了针对品牌出海的“百亿补贴”,将资源向高客单价、高科技含量的品类倾斜。“我认为只有品牌这件事儿,才能跨越经济周期,真正去做未来的生意。是让我们去告别低端的生产,去创造更多消费的需求,去创造更多收益的解决方案。”速卖通百亿补贴负责人衍之向认为,品牌化是能够抵御短期风险的良方。
“虽然美国市场非常重要,但是将视野放到全球的话,商机依然无限。”据了解,在SHEIN平台上,广州一家服饰新品牌在年初的斋月销售活动中实现了单日18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据该公司透露,家居设计工作室其来自中东市场的订单比例首次突破40%。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在市场机构Marketplaces Hoy的评选中,SHEIN成为西班牙2024年最佳新(电商)平台,并被列为2024年推荐渠道。根据ECDB的报告,SHEIN在2023年西班牙时尚市场的份额超过欧洲当地代表品牌ZARA及H&M等;在去年8月,SHEIN平台半托管模式相继开放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欧洲五国站点。SHEIN在西班牙开放平台模式后,众多西班牙本土品牌和卖家纷纷在SHEIN上开设店铺,将产品一站式销往欧洲地区的多国市场。
对于跨境电商商家而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样也是其发展之道。安克创新方面就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北美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公司目前在大力开拓欧洲、东南亚、澳洲、拉美等非美市场,中国也会是公司持续投入的市场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跨境电商平台的赋能下,当南方的服装公司无需通晓英语也能知道中东消费者的风格偏好,当长三角的首饰工坊足不出国也能判断出伊斯坦布尔女孩喜爱的当季热门,中国制造价值链的攀升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是在美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其价值同样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3个。”据王受文透露,在最近签的双边自贸协定,或者正在升级的过去的自贸协定中,都把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的条款纳入到双边自贸协定中,推动我们和有关自贸协定国家跨境电商的发展。王受文表示,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关于电子商务协定谈判,未来能够和更多WTO成员为跨境电商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9日,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生效,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不同领域的家电科技企业,在“对等关税”下面临的挑战不同,不过,不少企业对于关税风险早有准备。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关税影响,美的集团回复称,目前,公司业务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收入占比较低。该企业2024年年报对北美市场的销售数据未提及。年报指出,在海外市场中,家用空调产品在巴西、埃及的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美的系冰箱产品在马来西亚、沙特、智利等国家取得市场份额第一,在越南、泰国等国家提升至市场份额第二;美的系洗衣机产品在马来西亚和沙特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第一和第二。
海尔智家公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海尔在北美市场实现销售收入795.29亿元。公司在厨电、冰箱、冷柜、洗衣机和洗碗机等多个品类中进一步巩固了市场领导地位。在欧洲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0.89亿元,同比增长12.42%。在南亚市场,报告期内实现收入115.25亿元,同比增长21.05%。
实际上,海尔在美国市场的营收占其总营收比重较大,2024年美洲业务占比达28%,其中北美市场是最大的海外单一市场。不过,其在美国的产品主要依靠美国本土产能,部分依赖墨西哥,从中国进口配件的比例较小,家居设计工作室譬如,海尔旗下的GE Appliances占美国营收90%以上,其绝大部分生产在美国本土完成,供应链高度本地化。
格力电器则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服务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美国市场占比不高。
去年销售规模跃居国内行业首位的企业石头科技的海外销售业务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其中美国市场是重点销售市场,在公司全球化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扫地机器人新贵追觅科技2020年进入北美市场,此前以电商平台为主阵地,去年下半年在美国刚刚开设了第一家线下门店。北美市场是其接下来的重点。
在彩电市场方面,TCL电子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TCL全球彩电销量份额13.9%、销额份额12.4%,稳居全球前三,其中北美、拉美位列行业前二。海信视像在美国市场排名第三。
群智咨询(Sigmaintell)大尺寸显示事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美国对东南亚普遍大幅增加“对等关税”,将对东南亚电视出口北美市场的业务冲击较大。
在空调、冰箱等大白色家电上,中企在北美市场进入程度并不深。譬如,海信家电(海信在白色家电业务领域的上市公司)表示,2024年度,公司在美国市场出口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业务规模较小,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影响有限。
TCL智家(TCL在冰洗业务的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出口市场主要以欧洲为主,其次为亚太、中东非、拉美。2024年,公司出口美国的收入占比不到5%,且出口产品主要为小容积直冷冰箱,利润率较低。因此,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总体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在彩电显示领域,中国企业近年来在北美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并且打出了自主品牌,所以在这个领域,“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有待观察。
而具体到近年来火热的清洁电器领域,北美则是第一大市场,可以说是中企必争之地。贝哲斯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吸尘器市场规模达4.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至14.7亿美元。其中,2024年北美占据全球21.8%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为主要发展区域,占据北美高达91.5%的市场份额。
美国单边关税政策是作茧自缚,不少企业对此实际早有应对策略。部分企业采用的是由客户承担关税的贸易模式。
此前,万和电气刚刚在泰国建工厂。该企业表示,公司与美国地区主要客户以FOB贸易模式(Free On Board,离岸价)进行交易,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对公司影响尚在可控的范围内。
新宝股份称,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出口销售占比70%—80%,其中在北美市场的销售占公司出口销售的30%—40%。公司会继续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地区及国内市场的销售。公司出口美国的产品主要采用FOB交易模式,由买方自行清关并支付关税。
而对于在美国市场已获得一定自主品牌市场销售规模的企业,在墨西哥等地建厂,布局全球供应链,则是应对关税政策波动的重要举措,实际上,这类企业早有布局。
“TCL作为全球化科技产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布局,从以中国为基地生产出口产品到全球市场,逐步转变为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过去20余年,我们在全球共建立38个制造基地和46个研发中心,在全球主要海外市场建立5个区域经营中心。全球化业务组织的优化布局,可支持我们在全球化业务发展中,规避诸多贸易壁垒,这种发展模式也更为当地市场所接受。”TCL创始人李东生在此前曾表示。
未雨绸缪,海尔此前减少了在中国进口配件的比例,在美国采用“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致力于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营销,通过在美国及周边地区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降低了对中国配件进口的依赖。
面对此次“对等关税”影响,海信家电表示,公司对美出口产品(包括空调、冰箱、冷柜等)主要依托中国、墨西哥及泰国三大生产基地协同供应。其中,中国、泰国、墨西哥基地对美出口额在总营收占比分别为1.8%、0.5%、0.7%。公司通过多区域产能的灵活调配,形成对单一市场政策波动的有效缓冲。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部分贸易伙伴暂停90天执行新关税政策,连续大跌多日的苹果公司股价终于在当地时间4月9日迎来了反弹,涨幅达到15%。过去几天,苹果股价犹如过山车一般上下翻腾,这也是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家居设计工作室,美国科技企业承受巨大代价的表现之一。
苹果公司是全球供应链最为复杂的科技企业之一,仅在亚洲就分布于中国、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更是苹果供应链的重中之重。
2017年苹果发布iPhoneX时,美国市场定价为999美元,而在此后苹果的旗舰机型其实一直维持着999美元水平,仅通过淘汰低存储版本来调高起售价格。如果关税最终落地,成本增加,原有定价策略生变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有美国媒体曾算过账,iPhone 16 Pro单台成本约为549.73美元,如果按照中国产iPhone承受54%的总关税水平来计算,则成本会增加约298.86美元,达到848.59美元。而当特朗普宣称对中国关税提至125%后,成本将增加687.16美元,达到惊人的1237美元。
过去几年,苹果一直在推行供应链多元化,在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建立生产线,但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关税上涨压力,而主要生产iPhone的印度面对的是26%的关税。
更深层的压力,在于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由于苹果上游关键零部件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关税几乎波及苹果的全部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本上升几乎是全方位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玉渊谭天”指出,即便将iPhone搬回美国制造,成本也不会降低,一方面,进口零部件也需要支付关税,另一方面,美国组装iPhone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出不少。
摩根士丹利更是预测,这一轮关税成本给苹果带来的损失或达每年330亿美元,相当于其2025财年营业利润的26%。
去年四季度,受到手机芯片迭代升级、内存价格长期抬升及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国产手机曾迎来一波涨价潮,彼时包括小米、OPPO、一加、vivo、真我、荣耀等品牌,发布新机时都选择了100-300元不同程度的提价。这一次加征关税,苹果面临的涨价压力,远高于去年那波国产手机的密集涨价。
涨价最后波及的仍是消费者。荣耀原CEO赵明就曾公开表示,企业不该让消费者承担这一切,而是要努力在产品定价和配置上找平衡。
马克·古尔曼的文章指出,苹果采购团队正在促使零部件制造商和生产合作伙伴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他认为,苹果硬件产品利润率约45%,会自行承担一小部分成本,但预计苹果会认真考虑调整iPhone的价格。他还表示,数月来苹果一直在美国本土囤积库存,已在美国境内的产品不会受到关税影响。
华安证券研报对此则保持乐观,认为苹果的关税问题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曾被豁免,此次同样存在豁免的可能。家居设计工作室
今年2月,苹果公司曾表示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本土投资约5000亿美元,包括计划开设新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工厂。杰富瑞预计,这5000亿美元本土投资或许有助于关税豁免。
另外,由于美国针对电子产品制定了“美国成分≥20%”的豁免门槛,只要相关产品美国原产部件或技术占比超过该比例就能获得关税直接豁免。不过截至目前,消息层面暂未出现苹果能够获得豁免的迹象。
该研报称,假设苹果相关关税无法被豁免,让供应链独立承担不太现实,更大的可能性是苹果提高美国地区的产品售价,以部分抵消关税的负面影响,对苹果供应链的影响可能会体现在苹果硬件总量及产品年降压力上。
尽管vivo、小米、OPPO、传音等中国厂商在海外市场大杀四方,但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苹果手机占据美国市场60%份额,其余集中在三星、联想、TCL等品牌。
联想和TCL之所以能打入美国市场,与其此前收购海外品牌密切相关。总体来看,苹果依然占据美国市场的主要份额。
挑战在于,尽管国内市场的国产手机基本在国内完成组装,并不受中国反制关税的影响,但国产手机品牌(除华为外)高度依赖高通与联发科芯片。若芯片厂商因关税调整定价策略,手机成本将进一步承压。
从“苹果链”大量环节集中在中国不难看出,国产化供应链正在持续建立并走向成熟,并且为国产品牌所用。日本调查公司Formalhaut Techno Solution的一份拆解报告称,华为Pura70系列90%以上的零部件由中国供应商生产,本土化成果显著。
而随着多家手机厂商表态自研芯片后,围绕手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另外在企业出海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手机厂商也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南美等区域市场扎根,并且已经从简单的出口手机转变为生产和供应链出海。
典型的如OPPO的海外策略,除建厂外,还在当地自建零售服务体系,并大量雇用本地团队。该公司海外营销总张洲川就认为,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OPPO将已有的厂商关系和国内经验,迁移至新市场,在东道国搭建经销体系家居设计工作室,赋能零售商、销售伙伴,让厂商双方在海外市场实现了再创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